“A new music is a new mind.”
―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Thoughts like bells rang in my ears each day
Bells hidden in the rooftops
Sunny Blue or cloudy gray
But that sky does not determine
The way I think our kisses were
And somehow when I mention you
I always think of her. " ー Arthur Russell (p89)
質樸的農夫、忠於自我的民謠歌手、多元實驗的好手、迷夢般的聲語、極緻狂喜的Disco舞韻…永生的少年詩人,這些皆是Arthur Russell,與他的音樂,如一整個世界般遼闊無垠的迴響續鳴…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他吧。不多,一部紀錄片,一本傳記,以及兩張專輯…
開始吧!
(內文錯字校正中)
0. Every step is moving me up
簡單的前言。筆者接觸Arthur Russell的時機,理應是透過2008年WIRE雜誌評述其紀錄片Wild Combination: A Portrait of Arthur Russell 的一段文章,特別是文章內容之中提到Arthur Russell與Allen Ginsberg的友好關係,令人十分感興趣。後來Studio Voice雜誌(最近重新出刊了嘛)的幾次音樂特輯,不但強推 World of Echo,也稍介紹了AR以Dinosaur L這不太尋常的Nom de plume所發行的Disco專輯 24→24 Music。不過當年筆者還是窮書生,加上網路資訊的便捷性不如今天,因此紀錄片還得等到2011年才有機會欣賞(可是都沒字幕檔的)。
然而專輯的購買,則是至今仍一直困擾著我,因為像是World of Echo的各種再版,聽說一直都有音質不佳的問題,還有哪些版本好,哪些版本買得到,我也一直沒搞懂,因此遲遲不敢一下子把錢花下去。所以,最後,還是先把錢花在書上面了! 於是在2010年先購入了傳記書Hold On to Your Dreams: Arthur Russell and the Downtown Music Scene 。你可以說比起買唱片,我是購書成癮,也可以說紙本書所提供的內容之質與量,絕非現今線上搜尋到的文章簡介可以相比的。
而似乎7年之後的今日,有更多的歌迷與線上影音雜誌對Arthur Russell更為感興趣了,然而…新一代的樂評內容,卻常會令人納悶這些撰文者對於AR以各種相關的曲風流脈,到底是google了「哪十幾篇」現有的簡介而拼湊成的? 看來又是質與量的老問題了。可幸的是,現今各大公共影音播放平台,總是有樂迷毫不吝嗇地分享AR的高品質專輯音檔,大大提升了樂迷接觸AR作品的機會,但這都還是沒解決我想蒐藏World of Echo的老問題啦!
不過,介紹Arthur Russell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是,本網誌有哪篇介紹是簡單的XDDD 這次是因為覺得Arthur Russell的音樂不是普通的音樂,卻反而唯能秉持一種普通、平常的心態才得以順利進入他那如夢似幻的聲語世界之中,所以文章該怎麼寫才能到位呢? 或許花俏浮誇的讚美可以省略,或許神秘複雜的專業評析並不適合,但到底要怎麼寫,才能確實引導讀者去聆聽創的音樂呢? 我也不知道啊! 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寫一字算一字了)。
那就一步一步來嘍,月球漫步也不過是如此~ This is how we walk on the moon (轉得真硬啊!)
1. I’m watching out of my Ears
最喜歡World of Echo的這首歌曲了
幾年來耹聽World of Echo的感覺一直在變,一直幻變,一直持續暉染心田。
Arthur Russell這位作者忠於自己的感知與情感,不僅是「忠於」,而是瘋狂地執迷於中。
彷彿形態(form)、風格(style)、類型(type/genre)這些「外在」的元素,在Arthur Russell的聲聲語語之中,皆如塵屑般隨之剝落,這些都像似毫無意義的東西了!
但是,聲響的交疊、呼應與迴旋,卻又掌握得十分精確。Arthur Russell擅用音場的構造,來製造出一種柔和、幻化、渲染般的觸感。
元素簡單。大概3個主要的音軌就夠了,三種聲音穿梭於不斷流動的空間之中,不斷移動、填滿、抽空。除了高中時期首次聆聽Eno的Another Green World,之後一直沒在音樂專輯之中再體驗過這種如魔法般的空間流動感了。
張力,不但具有,還十分強烈,甚至說這種張力充滿肉身般的活力與韌性,都不為過,因為「音質」上的細緻調配已達此番境界。但是,與一般對於張力的印象不太一樣,一點也不令人感受到半點狂妄、暴戾、驚恐、苦憤與荒謬怪誕,也不冰冷嚴刻,直覺而言聽來總是十分溫暖~ 卻不過甜,極具親和力~ 又如近似遠;整體而言,形構上離常態甚遠,卻又不矯作。
合成器的運用一直都有,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那些很像太空船的卡通音色,或是很gimmickry的鼓聲,他照樣都能用。歌聲的句段好多隨性的切換,也不是什麼「效果」的應用,他就覺得這裏該換了就換了。總之搭配輕悠、簡約的歌詞,如迷夢中的囈語一般。
翻閱他的歌詞,以及傳記書之中摘錄的甚多詩句之後,可知他的詞句,通常口語到透明無所隱喻的地步~ 沒有實質的連貫意涵,整體的flow如此清徹,像是具備所有Beat poets的好,不具Beat poets所有的壞! 然而這些詩句清唱出來或搭配歌曲時,一整個感覺又更加優美柔順。
此張專輯的色調,確如標題如言,如似一個只有光與影的世界,一個個的形態與一片黑暗在這樣的世界之中是無法被看清的,因為一切皆持續轉動,可是說快速,你也感覺不到速度,說迷濛,你也感覺不到暈眩…
隱隱約約感覺到放克的元素運用在節奏之中,但又以民謠的純樸質感來呈現。
節奏的形態,在World of Echo之中,是令人無法捉摸的,節奏沉入迷夢之中,由人聲與整體音色的幻變來掌控 (然而到了Dinosaur L,節奏完全跳出來了! Dinosaur L就像是Arthur Russell the Cellist的"inside out"一般啊)
…You don’t know where it’s gonna take you / Time… is dazzling in shadows / World is echoing upon it’s own echoes. 昨天聽這張專輯時在筆記本上寫下這段。
同樣又融入了一些流行元素,甚至翻玩了非洲鼓的韻感…
“Wax the Van" 這首歌把echoes的概念與delay的效果推衍至極緻的境界,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此外高音與低音、調性與無調性的運用,也是如此活潑多變,如此充滿驚奇,卻一點也不唐突搞怪。某種程度上而言,這樣可以說完全違反了前衛、搖滾、創新的表現手法~ 甚至一些60~70年代的自由爵士樂表演,每一邊邊角角都恨不得挑戰/驚嚇觀眾,那種 “我就是要表現給你看! 你看我這裏的無調性做得多厲害啊! 你看我的音樂有多麼不一樣!" 的態度,在Arthur Russell的音樂之中你感覺不到,甚至這樣悠然的態度,反而對另類/前衛樂迷而言,是稀有的,也是容易被誤解的吧!
基本上Arthur Russell的創作模式,也是較近於詩作的層次。以音樂的形式找不到答案的話,從詩作的方向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線索;沒有主旋律與副歌的話,或許有些leitmotif的蹤跡可尋。純粹以電子音樂或是20世紀的實驗音樂去考究的話,我不覺得你會得到你想要的答案(除非你要扭曲事實)。不論是節奏、音色與實驗的元素,Arthur Russell的魔法源自於他的歌聲與呼息,他徹底不受形式約束,如此的創作態度有利有弊,然而至少在World of Echo之中所見的皆是最完美神奇的一面。
聽了50分鐘後,你跟著呼息,你就聽他說什麼,而他有什麼就說什麼給你聽~ 這簡直就是「不像音樂的最美好音樂」。
進入第51分鐘,你大概會泛起微笑跟他說 “好了夠了!" 是的World of Echo就是這樣的一張專輯,如夢似幻又充滿人性,它一點也不想刻意去做個完確的起承轉合,倒也沒有繁重的意識流漩渦,不至於那樣,所以聽太久多少還是會fatigue的,但fatigue感結束之後又會回味無窮。
而你進入World of Echo的前50分鐘,又會是如何呢?
2. Bang Bang Bang Go Bang!
造反啦!!!!!
我們得先忘掉World of Echo的魔幻Arthur Russell,忘掉Another Thoughts的民謠Arthur Russell,忘掉The Kitchen的前衛狂人Arthur Russell,忘掉Ginsberg芳鄰的詩人Arthur Russell…
因為,Dinosaur L的Discobeat,像是放克的筋絡,加上(後)靈魂世代的血液(包括初期的嘻哈/拼貼元素),加上黑人與同性文化的舞廳場景,全都融合得瘋狂帶勁。重點是「文化」的層次與元素是十分到位,Disco的文化,70&80年代的紐約舞曲文化,哪些是膾炙人口的樂句,哪種節奏紋理是舞廳的招牌曲風,全都展現得十分到位。原來Arthur Russell不是不懂,而是太懂了!
不過Dinosaur L還是有忠於本色的部份,像是AR歌曲一貫的開放性的架構,還有奇特音色的完美融合,還是得以在Disco的場域之中展現。如專輯名稱24 →24 Music之意涵,每首歌曲在24小節之後節奏一定會變化。縱然change beat是DJ常用的技巧,但把它視為概念化的意圖,在當年Disco的暢銷專輯之中不算常見。這張專輯大概是筆者聽過最不膚淺,最不庸俗,總之 “最不sleazy" 的Disco專輯了!
紀錄片之中關於Dinosaur L的介紹片段
其中 “Go Bang" 這首歌(特別是Francois Kevorkian的版本),以及Larry Levan版本的"In the Cornbelt",當年便是Disco舞廳的big hits。而在紀錄片Wild Combination之中,曾是James Brown合音天使的Lola Blank便提到錄製Go Bang的情形~ Arthur要她聲音飆得愈高愈好,愈高愈好,整個高到像在尖叫失聲一般,簡直是升華再升華之後的Higher-than-higher NRG啊!
那雖然有多首歌曲與The Sleeping Bag Sessions合輯有所重覆,且曲序與歌名的統整不是那麼理想,但筆者還是狂推這張24→24 Music ,它就是一張經典Disco/電子/舞曲作品,而不是一張「還混得挻像樣的白人實驗音樂家Arthur Russell隨意試試黑人音樂的別作」,甚至可以說Dinosaur L的作者身份,是十分傾向於隱身於幕後的。
重點是這張專輯有夠瘋狂的啊! 不是怪奇錯亂的瘋狂,而是亢奮歡愉到破表的瘋狂,節奏中狂放不羈地湧現樂慾與性慾的原始本能,這是十足的狂喜(ecstasy)樂音~ 比瘋狂更瘋狂,比性感更性感,比高潮更高潮。記得初次聆聽24 →24 Music時,根本整個人都呆愕都茫了~ 爽爆了。誰說性感的音樂,就一定是剌激的或是淫穢的呢? 而由於歌曲的排序關係,想說Go Bang之後應該比較和緩了吧! 原來只讓你喘口氣,"In the Cornbelt"還要再起肖一次!
而這個套價驚人的4張黑膠版本(應該是專為DJ播歌設計的),或許哪天筆者發橫財就會來訂:
圖片與資料來源:http://www.discogs.com/Dinosaur-L-24-24-Music-The-Definitive-Arthur-Russell/release/3166798
3. Dream A Wild Combination
“It’s a strange courage
you give me ancient star:
Shine alone in the sunrise
toward which you lend no part!”
―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童年Arthur Russell與姐姐們的合照。此圖與以下各圖皆來自紀錄片畫面截圖。
除了傳記書Hold On to Your Dreams 以外,目前應該找不到比紀錄片Wild Combination: A Portrait of Arthur Russell 更詳細的介紹了。然而更令人覺得驚喜的是,此紀錄片不論是片頭設計、取景與訪談內容的鋪排,皆隱約與AR的創作風格甚為呼應。並且,紀錄片並不會刻意營造、吹捧當事人或所談論的音樂,就是十分平實、詳細地將Arthur Russell的世界呈現給觀眾。
Arthur Russell與父母以及姐姐們於愛荷華州的農莊長大,而他從小就是個與眾不同、害羞並且心思細膩的安靜男孩。AR對於音樂的愛好,早從幼年時期便開始,並為了要早點參與學校的音樂課程,而選了可收低年生的弦樂班,也因母親曾學過大提琴而選了大提琴。小小Arthur自幼便對文學、藝術與創作具有濃厚的興趣,圖書館更是他最愛探索之處,然而以Arthur父親的角度來說,他太早接觸了他還不該看的文學作品與次文化雜書,包括Timothy Leary的那些"歪書"嘍! 大約十六七歲時,Arthur因為吸大麻被父親訓了一頓,不久後便憤而蹺家,一人前往舊金山,展開他的音樂創作歷程。
那時約莫是60末~70年代初,少年Arthur Russell在舊金山過著嬉皮般的生活,他開始從事音樂創作與表演,開始對佛學產生興趣,開始對John Cage、Morton Subotnick等音樂家的理念有所認同,也認識了著名(偉大的)詩人Allen Ginsberg。幾年後,"就像背著殼的烏龜一樣",Arthur Russell與他的大提琴一同移居至紐約,恰好那時正逢紐約的"Downtown experimental scene"發展至巔峰、分裂的時期 (p50~51):Uptown(上城)維持其精英主義的傾向,Downtown(下城)則往較具親和力的pop方向發展,而以紀錄片的角度而言,AR是較為認同Downtown的創作態度的;剛才正好在傳記書中看到downtown scene的實驗音樂名家,如Philip Glass與Steve Reich,當時還得以開計程車與經營搬家公司來維生呢!
來到紐約不久,1974年Arthur Russell以及合作的同好於The Kitchen表演空間演出,內容以政治宣言與旋律的拼貼為主,當時在場的John Cage形容那次的演出彷彿"一個從未被發掘的文明世界的古典音樂"(p62~63)。後來AR變成The Kitchen的"不成名"策展人,亦參與了各式各樣實驗音樂的活動與演出。如紀錄片中受訪者所言,初訪紐約的AR,無法掩飾他那與生俱來的"農夫"氣質,十分直率、草根,與紐約下城那些做作的藝術家有著十分顯著的差別,但聽他清唱,卻又像是來自一個全然不同世界的聲音…
同年Arthur Russell觀賞了The Modern Lovers的演出,更因此體悟了聲響實驗與流行搖滾得以完美結合的可能性;"Delivering nonchalantly idiosyncratic lyrics in a plain-speaking style" (p64)~ The Modern Lovers歌詞那種一副輕率不屑、直白卻又獨具個人特色的性格,Arthur Russell感到頗能認同。對於這塊有所研究的讀者,可能依稀知道The Modern Lovers是個挻短命的經典(簡單說是)後龐樂團,所以,AR與其Bass手Ernie Brooks在TML解散後便也組了些新團,如The Flying Hearts與The Necessaries。然而TML其他成員,有的去了 Talking Heads (就是Jerry Harrison!),有的去了the Cars。
而根據紀錄片的介紹,大約在同一個時期,Arthur Russell亦對Talking Heads整體的曲風、美學與概念呈現十分著迷;Talking Heads成了AR欲以達成的目標。因此,在70年代的紐約下城,Arthur Russell展開了多元的創作歷程。
身為提琴手的Arthur Russell。
身為搖滾樂團團員的Russell(最右);(此圖理應是The Necessaries)。
在家反覆實驗/錄音的Arthur Russell (p321)。Photography by Tom Lee.
而在1981年發行了Disco領域的佳作24→24Music之後,Arthur Russell持續探索實驗、流行、電子…等等各種方向,例如83年的"泛交響"作品Tower of Meaning 由Philip Glass的個人Label發行,也有1985年未能順利發行的嘻哈電子作品Corn (最近重發了)~ 對! 他非常喜歡嘻哈! 特別是Afrika Bambaata、Grandmaster Flash、Sugarhill Gang這些當年的嘻哈豪傑們,並且對於這些音樂的節奏韻感與鼓聲情有獨鍾 (p281)。然而,Arthur Russell唯一一張生前所發行的完整個人作品,即World of Echo,則於1986年由Upside/Rough Trade推出。"當我寫這些歌曲時,不知為何主歌副歌的功能總會倒錯呈現;使用這些獨特手法的動機與淵源考究,是連我這個作者也無法一一說明的"(備278)。
很喜歡傳記書中所敘述的這一段:「仿彿他與他的影子在玩捉迷藏一樣,並且是一種存在主義式的探索;他的聲音韻動就像是和緩、迴旋的海浪一般,如似層層浪花散退之後,水底的沙子隨即出現,又隨即被浪花所淹滅…」(p279) World of Echo會讓人覺得世上最自然的事物,不就是幻夢嗎!?
奈何幻夢什麼都可以改變,就是不能改變現實。 World of Echo發行後不久,Arthur Russell因不尋常的經常性疲憊便去做了HIV檢驗,而確認罹患愛滋病。而在那封閉的年代,不但常人對於愛滋病的理解甚為扭曲,連臨床治療方面、政策方面等等,也甚少有一項肯站在患者的立場著想。縱然80年代中末期AR創作的產量十分驚人,但終究還是因為併發的喉癌,而於1992年辭世,享年40歲。
紀錄片的預告
4. Let’s go swimming…in clouds, with stars….
海邊田野錄音的Arthur Russell,Mount Desert Island,緬因州,1987 (p315)。Photography by Charles Arthur Russell Sr.
海邊田野錄音的Arthur Russell,舊金山1991 (p319)。Photography by Charles Arthur Russell Sr.
「他就像是會唱歌的William Carlos Williams」,紀錄片中的受訪者如此貼切地形容Arthur Russell。恰好筆者認識WCW的契機正是Ginsberg的詩集Howl。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詩句總是如此清澈,如此真實,也就如同Arthur Russell的歌聲給人的感覺一樣。
若說我們常人總以為文字是用來填補空白的話,那麼William Carlos Williams與Arthur Russell則是把文字本身當做是空白~ 文字才是白紙,而聲語、靜默、情感、時代、人生…才是用來填補空白的。而聲聲語語聚集之後,又變成空白,我們再用聆聽,來填補空白,直到聆聽也變成空白。
同時紀錄片中也提到Arthur Russell與當年那些 “Avant-Garde" 音樂人的不同。那些音樂人或許以主流為基準,而極力往邊緣去探索,去突破,然後便靠著自己的探索與突破來「自立體系」,再依附、信崇、執著於那體系,變成一種流派,一種類型,一種窠臼,但這對Arthur Russell而言沒有意義的,他早超越了這種平庸的想法了。
就我的觀點來說,Arthur Russell不曾搬弄奇特與異端,他只是以他所擅長的方式,在探索聲音、語言與情感表達的各種可能性。聽者會覺得奇特異常,那是因為我們聽者還被常態給牢牢制約罷了。反之,以常態所認知的 “奇特古怪" 為基準,來創作 “奇特古怪",其實反而比普通更普通不是嗎? 這也是AR的音樂與前衛音樂流派的相異之處吧。這會讓我聯想到Scott Walker,但SW的世界就是 “現實的皮囊之下" 的殘酷與超現實了,AR的世界則像是眼皮與眼球之間那深不見底的層層光影與幻像。而筆者我的世界,似乎是處於這兩種世界的交界點吧!
只是,就算我花好幾年,或是最近花了好幾天來細聽Arthur Russell的作品,卻也認為凡常的基準還是挻重要的,也就是…凡常與創作之間的距離拉開了,才能容許想思與幻夢不斷蔓生。並且,就算你聽了某張專輯,覺得那音樂所構塑的世界就是你的世界,那音樂就像是你的化身一般,你也不能執著地停佇於那個世界之中~ 無論那世界是否為真,是否為幻,終究還會有另一個你,另一個世界,一個又一個出現,無限延續。或許Arthur Russell早就懂這個道理,才會不斷以各種形式,各種化名來創作。
然而身為創作者的Arthur Russell,的確是個無可救藥的理想家。紀錄片之中也提到,他基本上很難完成一首歌曲或一張專輯,甚至他不知道什麼叫做「完成」,因此總是不斷反覆修修補補的,有些歌曲甚至一兩年都沒辦法確切完成。而如此極端隨性的創作模式,倒也影響到與其他人的合作關係。
看到這段時,個人是覺得或許在上一個世紀,整個大環境都還是可以允許藝術家揮霍他們的浪漫行逕,甚至大環境對於藝術家以及歌手的定義,還是比較老派。並且像是Downtown Scene、嬉皮社區、公社,在今日就真的不像以往那麼正面,那麼單純了。不論是專業、業餘、商業、藝術或實驗,今日做音樂的人,普遍過於講究量產與效率,並且虛假的完美當道,而真實的破爛就算再多真實真誠也不被看好。現今並不是Arthur Russell可以生存的世代,奈何80年代同樣也不是。
不過回頭想想,這似乎也正是詩人、民謠歌手與一般音樂創作人的差異,Arthur Russell連同他給人的古怪印象,蠻符合民謠歌手的特質~ 是那種不斷流浪、走唱、看盡人間冷暖,因而發展出個人古怪唱腔與獨特語體的民謠歌手,也就是吟遊詩人(Troubadour)的現代衍生體。
至於讀者可能會好奇的…關於Arthur Russell的性向問題。如同傳記書與紀錄片所言,Arthur Russell有一個從異性戀轉變為同性戀的過程~ 年輕時寫過許多關於愛戀女孩子們的詩集,在舊金山居住的期間也有知音女友的陪伴,後來性向轉為同性戀後,則與固定伴侶Tom Lee生活。無論他的性向為何,他是傾向於與固定伴侶生活的。而身為Russell音樂作品的聽者,我們並不會直接從字義或風格概念方面,指認出任何明顯的同性戀標籤,不像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Bronski Beat、Erasure、Scissor Sisters這樣明顯,甚至也沒有像Coil那樣以隱喻、影像畫面來指涉。但個人還是覺得…24→24Music的張力與遠見,特別是那種性慾般的強烈感與歡愉感,多少還是可以說是80年代男同性戀電子音樂人的專利。其實他就像是Arthur Rimbuad詩人韓波~ 另一位AR,另一位永生的少年詩人~ 一樣年輕時代寫過關於追求女性、女孩的詩作,後來也與男性詩人有相當刻骨銘心的情愛…同樣地,也是英年早逝…
AR給我的感覺,是他的音樂不想被那些彆扭的標籤、語彙、虛名與既定規則所束縛。他所執著的,是真正真實不偽的情感與聲音~ 或許就是對這個世界而言最陌生,最古怪,卻也最美好的聲聲語語吧! 但此番美好,卻往往是所生長的時代,所來不及接受的…
Arthur Russell, an ancient star that shines alone in the sunrise.
他是夢與實之間的吟遊詩人~ 乘著幻夢的激浪,悠然哼唱他那些晶亮閃爍的聲聲語語。
而你我又得踏尋多少場夢境,又得深陷於多少日的凡常現實,才能得以清楚聽及他歌聲中那最謎樣的真實呢!?
(完)
附錄:
購書證明,哈哈絕非網路搜圖! 以後都要這樣搞嗎!? 因為書桌上有歐威爾的書, 卡繆的The Fall,Miles Davis的’Round About Midnight,一台買來不用的Korg MS20mini,還有手抄的神話歌詞XDD…然後這樣的人寫Arthur Russell的介紹…我看除了"Your humble narrator"以外,全世界應該找不到其他人了。
(附錄完)
圖書資料:
Hold On to Your Dreams: Arthur Russell and the Downtown Music Scene, 1973-1992
Author(s): Tim Lawrence
Published: 2009
ISBN: 978-0-8223-4485-8
https://www.dukeupress.edu/Hold-On-to-Your-Dreams
參考資料:
Wild Combination: A Portrait of Arthur Russell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orld_of_Echo
http://www.allmusic.com/album/world-of-echo-expanded-mw0000461741
http://www.arthurrussellmovie.com
http://www..imdb.com/title/tt1168662
http://www.discogs.com/artist/23524-Arthur-Russell
http://www.discogs.com/artist/16743-Dinosaur-L
延伸閱讀: